2013-04-28

合而不流 - FLUXUS 50週年紀念特展@高美館


 原本以為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展在高雄開展時會像台北一樣熱鬧,於是今日的行程排開了這個展區,沒想到現場卻是門可羅雀,我跟朋友都懷疑是不是深一點的地方其實暗潮洶湧,不過剛好錯過了導覽的時間,於是轉頭看起別區的展覽。(註:導覽固定是每天上午10:3014:00

 除了普立茲以外,現在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展--「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這個被稱為FLUXUS的流派活躍於60年代,FLUXUS有點難定義,可以說是承襲了達達主義(反藝術)的精神,主張反對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作品看似塗鴉,但是誰規定藝術要有怎樣的格式呢?有種解構思想或是批判的元素在內,在那個年代也與嬉皮的氛圍很接近,強調「藝術即是生活」,主要成員中我認識的就是小野洋子(約翰‧藍農妻子)。

2013-04-05

關於未知的恐懼與想像(好的那一面)

這是新畫的米瑟利(美莎里)

 可能是被家母影響的關係,從小就常看一些歐美在週末播出的恐怖/驚悚短篇影集,然後聽著她說以前看的《步步驚魂》(不是《步步驚心》喔)多好看又多好看。不過後來覺得我主要是喜歡裡面想像力的那個部分,像是大師伊藤潤二的作品跟《世界奇妙物語》都很喜歡,於是最近開始翻起小時候看的《來自魔界》。

 這部漫畫是我國小國中時在《寶島少年》上連載時看到的,那時候會印象深刻應該是因為神秘的大姊姊米瑟利(美莎里)的關係吧,時不時穿個低胸的皮衣,小男生看到就要流鼻血了,不過現在回去看……果然以前的等級太弱了。不過才發現她應該是天蠍座角色吧,超級有魅力的啊!(姆指)

 這部作品是由說書人米瑟利在講故事,米瑟利是取自英文misery(苦難、悲慘),因為她總是帶來魔界的事物吸引人類掉入陷阱,但故事中也有些角色清楚自己的正面想法,克服難關化險為夷。篇幅是以每週連載的步調去畫的,雖然大部分感覺是講重點,但講難聽的話就是鋪呈不足草草收場,有些作品變成「從小說轉化而來」的感覺,文字的敘述太多。不過大部分還是很有趣的。

期待完整的性 - 《後會有期》&《性福療程》


 最近連看了兩部相關主題的故事,突然想起更久以前看過的《Blind Dating》(翻成《盲眼情真 / 約會進行時》,是一個瞎眼帥哥想找正常人交往,並且對方可以真心接受他的故事),不過那部電影是很一般的商業愛情喜劇類型,內心掙扎的部分比較沒這麼多。

 這兩部電影的主題都在討論殘疾人與性之間的關係。生命是不公平的,雖然都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但是有些人就是天生聰明,有些人天生就適合做某些事,而有些人生下來就需要更多的愛與資源,這些資源可能來自家庭、社會,可能剝奪了其他兄弟姊妹應得的愛,也可能稀釋了社會資源的分配。也許這樣說很不厚道,然而這樣做是真的公平嗎?我們看著大自然的弱肉強食、物競天擇,但對人卻用另一套標準,只因為我們是人。

 於是這兩部電影讓殘疾人回到原本的的立場,來討論一件他們想被當成一個自主能力的人來對待的事,也就是完成與其他生命、靈魂、肉體的結合,也就是「」。

2013-03-29

飢餓遊戲 The Hunger Games


 簡而言之,這部電影也是《大逃殺》那種大亂鬥 ( battle royal ) 類型的故事。這個被稱為「飢餓遊戲」的設定面,是因為在很久以前人民對中央曾發起大規模的反抗革命,死傷慘烈而且結果是失敗的,但是中央大發慈悲原諒了他們,只是每年要從每區(共12區)選出一男一女當成祭品,在指定的競技場裡廝殺至最後一人成為贏家,餘生衣食無缺。

 但是這部電影包裝跟敘述的感覺,似乎抽離了殺人的二難與抉擇,一開始也許覺得難逃一死的害怕,變成入戲地接受主辦方提供的奢華物資,也接受遊戲規則以及訓練、作戰技巧之類的,喧嘩取眾為要獲得更多的贊助者支持,也上電視節目侃侃而談,是的,整個就被包裝成一場秀,某種程度而言更像是從美國各州選出的籃球運動員代表去打NBA。只是一個沒打好就會死掉。不過換一個角度來說,現今失敗的運動員可能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死了(活不出自我期待的樣式)。

朧村正 - 日式水墨與2D忍道


 對於這種豪邁的捲軸動作RPG還真的是久違了,除了《洛克人》系列以外,上一部讓我動心的是堪稱經典的《惡魔城-月下夜想曲》。

 這部的設計方式是不同程度的玩家都可以挑戰,不是說簡單的就沒有難度,而是在控制上可以省去很多手續,用格鬥遊戲的例子來說,就像把必殺技設計成按鍵,然後高手則是需要去轉手把的感覺。總而言之,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以存活率來設計難度的,而升級的速度也相當快,如果有挑戰不了的敵人也許去升個級就可以輕鬆過關。

2013-03-19

地表上最大機器人《PLUTO~冥王~》

這是浦澤畫筆下的原子小金鋼

 從《怪物》開始接觸了浦澤直樹的作品,就對存在架空(虛構)產生了許多興趣,這樣的手法被延續到《PLUTO~冥王~》上。

 這部作品一共分成八集,在第一集的時候冥王完全沒有現身,只是用龍捲風包覆著身體,用未知的恐懼維持張力,再以主角國際刑警的角度去挖掘事件的真相,一步一步引導讀者了解整件事的嚴重性,以及誘發對於事件謎底的渴望。

 在這個故事中,擔任主角的是世界最優秀的七具機器人之一的蓋吉特(基斯克),身份是國際刑警,而整個事件由瑞士的蒙布朗(蒙白朗)被殺害/破壞開始,整部作品探討著機器人的靈魂(記憶),以及於人的差別。被改寫之後,是一部更具深度與反思的作品,算一算改寫也是十年前的事了。

2013-03-16

公視主題之夜《性愛教師 Sunny Side of Sex 中國篇》


 如前面那篇《性愛教師-烏干達篇》是出自同一位紀錄片導演之手,從女性角度來探討性與文化的系列四部曲之一。

 這集紀錄片的拍攝地到了中國雲南瀘沽湖畔,介紹了少數民族摩梭族走婚。這非常令人感到驚訝,一般不是都覺得東方文化對性方面的事既保守又隱諱嗎(雖然在印度教中的性廟,跟藏傳佛教中男女合修的偶像是例外),那「走婚」是不是表示了性自主與開放呢?這件事不只是聽在中國的觀光客耳朵裡興奮,也有很多國外的探索節目介紹了這樣的「婚姻制度」。

 在我們過去的一知半解中,告訴我們摩梭族的男女沒有固定的婚姻關係,在女子成年之後,她晚上會打開自己的窗戶,讓男子爬入她的閨房(花樓),享受魚水之歡;在黎明之前,男子必須離開,白天的時候,兩人分別在各自的原生家庭生活。於是觀光客的認知變成「男人去那邊不知道會不會有豔遇」之類的事,但其實這讓當地人相當難過。

2013-03-01

找尋靈魂的純粹 - 浮士德


 浮士德或是對應的魔鬼梅菲斯特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就算沒看過歌德寫的小說,也多少玩過《暗黑破壞神》,看過《青之驅魔師》之類的動漫,或是聽過關於靈魂契約這類型的故事。後來出現在相當多的作品設定裡,「惡魔達成你的願望之後,就會把你的靈魂當成代價而取走」,比較近期的像是《地獄少女》或是《魔法少女小圓》之類的,早期還有一些,不過我太年輕了不清楚。(笑)

傳說中的浮士德故事
 2004年的時候,西班牙導演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拍了一部《浮士德》,故事比較淺白(比起歌德的版本),主角浮士德是一個博學的年老的學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為了探究生命的奧秘也鑽研神學,不過還是沒有辦法弄懂,他求助於天使,天使也沒辦法直接告訴他生命與神的智慧。於是他轉頭研究起鍊金學,甚至想要自己創造生命,不過那種方式產出的卻是怪物(瓶中人,有點像Golem石魔)。

2013-02-18

[夢] 0218


左邊上眼瞼不停抽搐的情況下,我入睡了,
一般說來眼皮跳的時候都會發生些什麼,左上跟右下比較好,左下跟右上是壞事,
發生的情況屢試不爽,不管是大災還是小禍,發生完了就不跳了,
雖然說大部分情況可能會跟睡眠不足導致神經疲勞抽搐而注意力降低發生錯誤有關係,
不過眼皮會跳這件事我還是當成生活參考。

總而言之,因為隔天是開工日,必須早起,所以不得不睡了。

有記憶開始的部分,是接初戀情人下班(雖然設定只是朋友狀態),走在旁邊是水泥圍牆的人行道了,
也許之前等待兩三個小時的部分被快轉了也說不一定(笑);
路燈橘黃色的光線照在人行道上,不過因為行道樹茂盛生長的關係,
大部分的路還是被樹影遮得黑壓壓的,只有圍牆可以看到樹梢與葉的影子,不時隨著晚風搖曳。

突然女孩牽起我的手。

2013-02-15

[動畫隨筆] 2012感想總整理


時候太過於忙碌,或是對一部電影的感動尚不足以寫成一部完整論點的短評,但又不想忘記當下必然觸動心中的那些小小的部分,不管是開心、感動、吐槽都好,不好好記下來的事情,也許隔天的記憶還是如此鮮明,但是日子一長就會逐漸褪色,褪到我們再也想不起他原本的樣子。

偶動畫《鬼媽媽 第十四道門怪誕任意門 Coraline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偶動畫,故事是台灣一般接受度比較低的黑色童話,有一點《糖果屋》或是《大魔域》的感覺。人常常是要失去什麼的時候,才能回想擁有時的可貴,小小孩要學習,其實大人也是。
撇開內容不提,這偶動畫做得超細膩的,一定要異於常人的想像力才有辦法做出這種畫面吧! BTW,女孩主角的配音是童星出身的達科塔‧芬妮他不笨,他是我爸爸、世界大戰、火線救援


2013-02-14

[電影隨筆] 2012感想總整理 後篇


《紐約,我愛你》
這部片是11位導演接力完成的作品,裡面出現很多知名演員,雖然每段小故事都蠻有意思的,也充分展現了紐約特色,不過一但接起來看就變得有點突兀而且冗長。
第一段是大陸導演姜文先出馬,用紐約的方式表現了他擅長的那種懾服人的段子,背景音樂還放著崔健的《花房姑娘》,好一個亮點。第三段是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夢幻式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動畫配樂師,咦,電視裡怎麼播的是《風之谷》啊!!
除此之外我比較喜歡的像是有兩個男女在路上抽煙,女人一直挑逗男人,女人說等下就要回到餐廳裡,他同桌的老公不會看她一眼;男人恨不得立馬就把女人帶走,但是女人制止了他,說著今晚她要改變這個局勢。鏡頭回到餐廳,原來他們是一對夫妻。
另外的就是娜塔莉·波曼自編自導的那段令人心糾在一起的故事,以及最後一邊拌嘴一邊掛心對方的一對老夫妻。
這部的主題可能是上班族最能感同身受,部分情節有情欲表現,不過我的建議是跳著看就好。不是八兩金那種喔



[電影隨筆] 2012感想總整理 中篇


《迴光報告 The Final Cut
我沉迷於母體駭客任務與電子義腦攻殼機動隊的幻想之中,不停地探究虛實與幻覺與記憶的界限,這部電影的設定著實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回憶的時候,我們是否有必要探究100%的真實?雖然這當中透過科技記錄,但是何為實何為虛,我們相信的是哪一次自己所看見的。不過老實說我不喜歡劇情,與設定面比起來,劇情好像想講很多事,但是不夠細膩處理。
這非線性剪輯台好棒(重點錯誤)。



[電影隨筆] 2012感想總整理 前篇


時候太過於忙碌,或是對一部電影的感動尚不足以寫成一部完整論點的短評,但又不想忘記當下必然觸動心中的那些小小的部分,不管是開心、感動、吐槽都好,不好好記下來的事情,也許隔天的記憶還是如此鮮明,但是日子一長就會逐漸褪色,褪到我們再也想不起他原本的樣子。

日劇SP《了不起的偷拍 / ステキな隠し撮り~完全無欠のコンシェルジュ》
光是看名字就很像《鬼壓床了沒 / 了不起的亡靈》(ステキな金缚り),沒錯,這也是三谷幸喜的作品,就連主要演員也與該部電影有大半的重疊。我是個很較真的人,莫名地就想在看《鬼壓床》之前多了解一下這位導演的風格,意外地找到了這部。
首先是本部日劇運鏡的手法十分特別,正如片名,內容多半都是定住的中鏡頭,躲在一些東西後面宛如真的偷拍畫面一樣;第二就是配樂相當少,除非必要,或是在步調比較慢的地方,但是厲害的就是這樣的方式並不會讓影片變得很乾,觀眾會很自然地被像是舞台劇一樣富有張力的演出吸引。
這部作品似乎像是橋樑一樣,看到了在《世界奇妙物語》中找靈感之神的三谷,《有頂天大飯店》的元素我要快點來看這部),至於有沒有通往《鬼壓床了沒》,那就要再等等看嚕。




2013-01-28

永遠不說「如果那時候...」開頭的話


 一開始想寫些什麼是想幫助自己思考,不過某天在洗澡的時候就好像阿基米德大喊「Eureka」一樣(只差沒脫光光跑到大街上)把整件事情想通了,不過還是留下一些什麼東西,如果以後迷惘的時候可以回頭看看。

 我從小算是一個乖學生型的人,大致上都走在規矩裡,不過這次認真思考後,才發現出了社會自己反而變野了,也不完全是說心臟變很大顆,不過就是覺得很多事都能去做,照顧自己不擔心會餓死。然後我又是個工作狂型的人,對於自己熱衷的事情可以充滿熱情地去完成,朋友或是感情什麼的,等我忙完再說,不過閒下來之後才發現自己可能只能再投入工作中才比較自在。

2013-01-22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


 這是作者半自傳式的小說。作者說,「首先,我是一個作家,碰巧愛的是女人;而不是我是個女同性戀,碰巧會寫東西。」

 故事裡的女孩從小被基督教家庭領養,養母是火熱的信徒,而他們也一直以為女孩長大後會當上傳教士;他們的信仰很虔誠,甚至在女孩不得不到學校念書時,還一度發生不適,也就是被別人視為宗教狂熱份子。這樣的女孩,後來長大了,她才發現自己愛的是跟自己一樣身體的女孩,但是教會卻認定她為不潔,是被惡魔所引誘的犧牲者。為了她自己的信念與決定,她最後離開了教會……

2013-01-20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性愛教師 Sunny Side of Sex》


 嚴謹一點地說,這部影片不是討論性教育的進行,而是討論與性有關的社會文化與觀念,預告片介紹的方向好像太淺薄了一些,不確定是不是這樣的關係,好像大部分人都對這影片沒興趣,認為自己不管是從健康教育14章,或是謎片啦、言情小說,還是身體力行做中學到的,一定比非洲「落後、原始」的知識強。其實導演也想凸顯這個部分。

 先大概提一下,因為在二戰後,非洲被列強括分,所以地圖上的國界很整齊,而同族人可能就不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國家裡會有好幾族的人,影片的內容也就不代表國家的全貌。

 影片中拍攝的烏干達,有著很特別的習俗,由「桑加」(ssanga,姑姑,爸爸的姊妹)與「可加」(kojja,舅舅,媽媽的兄弟)來進行性教育,女生請教桑加,男生請教可加,了解自己的身體、未來如何與另一伴享受魚水之歡,以及對家庭的責任義務等。因為環境的變遷不住在一起,也可能爸媽剛好沒有兄弟姊妹,所以也有職業的桑加跟可加在教育少男少女。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死亡處方箋》


 這部影片在討論安樂死的合法化,暫時放下西方基督教的觀點,回到「人」本身的原點:人,是否有結束自己生命的自由?

 一開始他們訪問了一對夫妻,他們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的神經萎縮症,隨著年齡增加病情愈加嚴重,在快要無法表達之前,他希望能被安樂死,對他來說無法以自己的意識來行動是極大的痛苦。他曾寫信給總統,希望安樂死在法國可以被合法化,回信拒絕了,於公、於私(宗教觀點)都是反對的。

 最後他們的孩子自殺了,用相當痛苦的方式,母親說,他是被自己的嘔吐物淹死的。雖然他們知道在瑞士可以尋求合法的安樂死協助,不過他們的孩子認為這是一種抗爭,用了痛苦的死法明志。

2013-01-17

奈米般的正義感作祟與大爆發


 一次跟朋友出門約會,本來以為會擦出什麼浪漫火花之類的,沒想到才走到半路我們就爭論起了關於「發傳單」與「拿傳單」這件事的合理性,還延伸到了垃圾與環保這些部分。我的天,這真是一個好的開始。為了有比較完整的思考路程,我決定用文字作業並記錄,為此還特地花了1個月的腦細胞一知半解地看完了邁可‧桑德爾大大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雖然說「發傳單」一事可能還沒有嚴重到用「正義」的標準來做評估,不過很多其實很奇怪的事我們太習以為常而不存有懷疑或是思辨的態度,似乎某種程度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邁可大大的思考過程把一件事分成三個角度來看:「福祉」、「自由」、「美德」,若是缺了其中一個面向,正義這件事就可能變得弔詭,而這思考這件事最後也與每個人的背景、立場有關係,所以最後甚至不一定會有一個最正義的結論,但是理性思辨的過程是公民教育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