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這部電影也是《大逃殺》那種大亂鬥 ( battle royal ) 類型的故事。這個被稱為「飢餓遊戲」的設定面,是因為在很久以前人民對中央曾發起大規模的反抗革命,死傷慘烈而且結果是失敗的,但是中央大發慈悲原諒了他們,只是每年要從每區(共12區)選出一男一女當成祭品,在指定的競技場裡廝殺至最後一人成為贏家,餘生衣食無缺。
但是這部電影包裝跟敘述的感覺,似乎抽離了殺人的二難與抉擇,一開始也許覺得難逃一死的害怕,變成入戲地接受主辦方提供的奢華物資,也接受遊戲規則以及訓練、作戰技巧之類的,喧嘩取眾為要獲得更多的贊助者支持,也上電視節目侃侃而談,是的,整個就被包裝成一場秀,某種程度而言更像是從美國各州選出的籃球運動員代表去打NBA。只是一個沒打好就會死掉。不過換一個角度來說,現今失敗的運動員可能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死了(活不出自我期待的樣式)。
於是比賽前,有些區域的選手是為了這個比賽而從小訓練的,他們表現出了超驚人的戰技水準。不過後來主角的指導教練說,有很高的比例是死在大自然環境中(汗),訓練的比例是不是要改一下咧。
比賽終於開始了,在一開始搶武器的時候就死傷大半,但是後來發現主角就算沒搶到攻擊性強的武器,還是有一把不錯的藍波刀在身上啊!(驚)一開始就領便當的人豈不是很不值得?
每個人用不同的策略進行這場生存遊戲,有些人組隊以殺戮為樂,有些人是消極閃避衝突,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名單一個一個減少,於是這部大眾向的電影既不能血腥暴力,無關太多戰技的打鬥匆匆結束,也沒有好好交代內心對於規則的衝撞。或像是第10區少女死亡時的小暴動,馬上就被中央武力鎮壓,也許是要埋伏筆,12個區應該要一起來的啊!整體來說我還是覺得這多點沒有發揮出來,不過詭異的感情線就不多提了。
最後一個要吐槽的是,故事進行到中段的時候立場變得奇怪,原本應該是要「記住傷痛」的彼此對抗,用別人的犧牲來讓自己更珍惜性命,一方面是讓各區有彼此的仇人無法聯合。但是後來似乎是為了劇情、樂趣,甚至是觀眾期待來進行,想想如果是主角這樣背負著大多數區的期待,那還不成革命英雄的角色?另外如果是為了樂趣跟精彩度增加了森林大火、火球或是憑空而生的幻獸,那這也寫實的太無趣了,一點想像力也沒有。
也許是我太喜歡《大逃殺》了,也可能是因為我用《大逃殺》書的細膩度來跟《飢餓遊戲》的電影相比,所以整體來說等級會差很多,不過這樣讓我對電影小說提不起興趣啊。更多的《大逃殺》請參考http://cankeeper.blogspot.tw/2008/02/battle-royale.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