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朋友出門約會,本來以為會擦出什麼浪漫火花之類的,沒想到才走到半路我們就爭論起了關於「發傳單」與「拿傳單」這件事的合理性,還延伸到了垃圾與環保這些部分。我的天,這真是一個好的開始。為了有比較完整的思考路程,我決定用文字作業並記錄,為此還特地花了1個月的腦細胞一知半解地看完了邁可‧桑德爾大大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雖然說「發傳單」一事可能還沒有嚴重到用「正義」的標準來做評估,不過很多其實很奇怪的事我們太習以為常而不存有懷疑或是思辨的態度,似乎某種程度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邁可大大的思考過程把一件事分成三個角度來看:「福祉」、「自由」、「美德」,若是缺了其中一個面向,正義這件事就可能變得弔詭,而這思考這件事最後也與每個人的背景、立場有關係,所以最後甚至不一定會有一個最正義的結論,但是理性思辨的過程是公民教育進步的一部分。
所謂的「福祉」,也就是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正面的影響大過負面的影響,那就符合正義原則。「自由」的部分,可能是無限上綱的自由至上主義(包括自由市場),也可能是修正過的康德、羅爾斯這類型有條件的自由主義。而「美德」就回歸到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古典政治學,用目的論來回推該事是否符合正義原則。
福祉-功利主義
發傳單可以說是廣告行為中直效行銷的一環,如果像是宗教團體那種的傳單似乎比較單純,端看自己對該主題是否有興趣,並不會因為自己不拿,就讓發傳單的人必須要多站一個小時或是達不到業績被扣錢。但是街上更多的情況並不是如此。
廣告主為了行銷自己的產品,可能是用品、食物,或服務,提撥了廣告預算給行銷人員(或公司)製作傳單,經印刷廠印製,再由工作人員上街發放。我們先假設傳單沒有被亂發,也沒有被亂丟棄,紙張來源全是計劃造林的樹林,那這將會是一個很棒的廣告過程,不但是廣告主用低成本刺激了產品曝光甚至成交,印刷廠有工作,發傳單的人有工作,甚至紙張回收相關人員也有工作。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就像雜誌的廣告迷思一樣:「發行量小的雜誌的贊助商少廣告少,但是可以重點曝光;發行量大的雜誌的贊助商多廣告多,常常會因為垃圾資訊太多而被跳過。」面對一整排的發傳單人員,我們更可能做的事是全部蒐集起來,然後餵食後面的回收桶。似乎所有人還是有工作可以做,商業機器也持續運作,不過好像哪裡怪怪的,不就是全部都在做白工嗎?或是保守一點說,90%是在做白工,這感覺就像玩世紀帝國,有農民一直蓋房子,有其他人就跟在他後面一直拆,然後其他人還是很努力在砍樹挖石頭。
如果說台灣的勞工資源過剩,或是便宜到像柬埔寨那樣一間小商店同時可以請7個店員,那就沒話說。但實際上的情況是台灣失業率很高,跳出來自己開店當老闆的人越來越多,到處都在缺工作夥伴(講好聽一點的名字),這樣一來,雖然沒有實際上的損失,但實際上似乎是接近空轉的。
自由-自由市場機制
我們常會說讓市場機制去決定一項產品(或服務)是否有能力存活,也就是端看它是否能滿足這個市場的需要,或是在某些其他的面相滿足社會期待。也就是如果發傳單這件事情如果越來越多人反對或是無效,也許它就有可能被市場機制排除。
雖然說工ㄒㄈ感覺有被市場教訓到政府官員出面對民眾喊話購買國貨,但是其他情況似乎是沒有太直接的影響,以最近沸沸揚揚的旺中集團媒體併購案一事來說好了,身處媒體工作的人有些立場其實是希望市場拒買拒看來決定,但是媒體識讀在台灣推不起來,只好反推媒體自律,連AIT的大大都出面反媒體壟斷。這樣規模的事在美國應該是還不到反托拉斯的程度,會直接交給市場決定吧?
台灣有句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更反應了台灣在自由市場經濟上,重視獲利大過於美德。而且就業界實際面來說,這是比起電視、廣播、戶外媒體、公車都要低成本的廣告方式,再者,一但主事者決定了,下面的人就是要負責想辦法找印刷廠找人來發,發不完一定是工作不努力,不存在民眾拒拿的問題。
關於主事者底下的工作者,乍看之下都是用自由意志決定要做這份工作的,勞資雙方談妥提供的勞動與報酬,但實際上勞方可能處於受壓迫的狀況,如過低的工資或是不合理的罰則,但迫於就業選擇太少,其實是不得不接受這份工作的。如果能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機會,這些工作人員難保會繼續留在這個位置。
所以台灣的情況,似乎是缺失自主的自由市場力量,而就勞動者而言的職業選擇也無法在此討論。
美德-環保與浪費
從美德或是道德面來談正義這件事是有點危險的,因為我們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宗教、社經地位、成長背景而產生對於美德的主觀看法,再一個不小心,我們就很容易強加自己的意識在別人身上,可能會犧牲了別人的福祉,也可能會妨礙別人的自由。
朋友的觀點很單純:「幫助他們完成工作」,所以先不管我們拿了傳單會不會看,也不管之後可能找不到回收桶只能混在一般垃圾裡燒掉,如果我們現在不拿傳單,那個人可能就需要多站10分鐘發到下一個人;如果因為沒有人拿傳單,那他不就沒工作了。而且他用很認真的臉跟我說明,當下聽了,我還覺得我真是矯情裝清高。
於是我扯了環保的部分,這是在製作垃圾,我說。「這些東西也都是垃圾啊。」然後他指了新光三越百貨櫥窗裡擺的那些名牌貨。唔,這些東西於我無關,某種程度而言它們是垃圾沒錯,單價很高的垃圾。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運作啊,一定有什麼邏輯或是正當性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才是。
如果我們用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來思考,傳單的目的是增加曝光以及提高來客量或是商品的成交量,就這個目的,傳單應該是最直接也便宜的方式,只是究竟有多少來客或是得知訊息的人是透過傳單呢?關於效益評估的部分似乎成本還比發傳單高,所以寧願直接發傳單也不管來源了吧。或是像行銷術語說的「交叉曝光加深印象」、「不管好印象壞印象,先求有印象」之類的。
回顧人類的商業行為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計劃性汰舊」,以至於製造商一直有生意做,而消費者願意或被迫一直購買,也讓每波的新產品都有宣傳預算,但是這過程中有許多的浪費,甚至號稱是環保的東西,往往也是刻意被製造出來,要你丟掉手上的東西換成他們正在賣的那一個,「環保」立刻搖身一變成了被消費的新話術。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商業行為在環保與浪費的標準下,是站不住腳的,傳單只是廣告行為中小小的一部分,砸大錢拍廣告,或是用了大量電力又製造城市光害的戶外媒體之類的就先不討論。
小結
我是個很容易鑽牛角尖,為一些事糾結到無以復加的人,街友問題是如此,這次的傳單也是如此,幸好街貓問題目前算是有找到答案自己安心一點。
台灣的傳單有很多種型式,有停紅燈在車陣中穿梭的,也有站在路口一張一張發的,實用一點的會做成面紙包出來發。雖然不能遷責任於第一線的執行人員身上,但是我真的不想看到在車陣中走來走去危險的情況,也不想看到發傳單的旁邊垃圾桶就是一堆出自他手的紙張,也許有點冷血,不過我還是沒辦法拿這些我自己直覺就沒有用的東西,也希望他們可以早日改業成功。
不過如果是面紙包的話,我倒是會拿,一方面是有用,一方面是每包的成本比紙高多了,再怎麼有錢也不會印到跟紙張一樣多,如果沒有效果也不會再多做。這算是我跟這個市場折衷的部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