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夢想用個框架固定住,像是「畫家」、「醫生」、「救火員」的名稱,是不是夢想就失去了自由的翅膀呢?(本來還想寫一地一產業是不是變向局限了多元文化發展的事,不過離題太遠)
這部電影是講一個天才少年的故事,印象中好幾十年(?)前一部國片也有類似的設定,我忘了片名,最後小孩決定自己觸電結束天才的日子。本片中也有類似的橋段,但是又有更多更精彩的發展。這部片中的驚喜是一個很大的賣點,希望我不會捏他到影響觀賞的程度。或是說,以下的部分請在看完電影後再來看吧!(這是警告,不怕踩地雷或是沒時間看這部的就繼續看吧)
上段提到的國片,重點主要是天才超齡後,在生活,特別是同儕中的一些問題,雖然在本片中,主角Vitus的母親反對奇珍異獸式的教學方式,但還是跳級了。聰明如他,雖說是低調而不驕傲,但是一逮到機會就會狠狠地刮老師鬍子,當然同學也難逃,不過這樣的他得不到快樂。他不想當天才,他只想當普遍人。跟他很親的爺爺告訴他:「如果作不了決定,那就先捨棄掉一些東西。」
於是,Vitus開始過起他想要的生活,並重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友情、愛情,以及發自內心渴望的音樂,當然不是所有的事情去追求了就會得到。不過他的聰明才智在另一個方面得到很棒的發揮,包括騙過了所有人。我很喜歡這樣不落俗套的Happy Ending劇本,要比悲劇難寫多了。
最喜歡的橋段是Vitus六歲時,在家裡辦的聚會上的鋼琴演奏,一定會讓人印象深刻。而這也是長大後Vitus的個性,這個橋段應該是這部電影的精髓了。
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總是會想,「孩子究竟是父母的什麼呢?」,是生命的延續?是夢想的延續?還是被當成自己夢想的實踐者呢?雖然本片中的父母感覺不是那樣,但是發現了孩子的才能後,怎麼樣才會是最能幫助他的方式呢?我很喜歡我現在的樣子,童年時總是踩壞別人的田埂,沒有什麼才藝班,只是開心地跟著媽媽一起做勞作,或是在聖誕節前努力地生產手工卡片;家中有很多CD很多書,雖然我沒能全部聽過看過,但是我想要找什麼的時候都會發現它們就在那裡等我。因為媽媽都預備好了。果然是要自己年紀越大的時候才越能體會父母的愛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