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主宰了人的一生,做過什麼,留下什麼, 如果當記憶只為自己所擁有,很可能就變成了一個架空人物。 過期的記憶就像過期的罐頭,賞味期限已經不在只變成了麻煩的東西, 不管是要留下或是丟掉都是麻煩的東西。 我的耳洞給了我魔法,讓我把這些記憶做成罐頭, 有開心的罐頭,有傷心的罐頭,但是這些還是我, 一個都不想丟掉,一個也不能少。 簡單說,這是電子筆記本。
2010-01-28
拜訪天野喜孝與蔡國強
第一站‧台北現代藝術館
看到入口排隊的人我嚇了一跳,後來才想到原來是放寒假了啊,也可能是口耳相傳讓這個展更吸引人了也不一定。總之我是去看天野喜孝的。話說外面那一堆是大小腸嗎?
天野喜孝是科學忍者隊(科學小飛俠)的人物設定師,聽到有個人展我還蠻感興趣的,不過展出場地是我錯過的回陽人那區......簡言之就是不大,所以展品其實不多,感覺像是用壓克力顏料畫在塑膠殼子上的感覺。《天界》系列不錯,其他的女孩跟大明感覺就沒這麼好看,照片裡是拍我比較喜歡的,拍起來沒特色的大概還有四、五張,加起來就是這次展的總數了。另外還有用2D插畫配上聲優做出的動畫。
第二站‧台北美術館
於是這次我準備好了誠品卡殺過去。
在穿著泳裝的正妹離開藥池之後,我順利地跟上義工老師做的導覽,非常、非常豐富的解說,果然適合我這種懶惰不事前作功課,但是又想在短時間內「以偏概全」的人。
與其說蔡國強的作品在說一件事,不如說是他用他的方式重現了一個事實或一個現象,在觀眾進入那個氛圍之後,再讓觀眾去思考對這個作品的感覺。某種程度來說,是「郢書燕說」類型的,在老師導覽的作品中,《海峽》似乎是最好發揮的一件。
在這次的四大類型裡,我跳過了創作歷史的部分,但是其他三個部分我都非常著迷。大型裝置藝術的部分,《撞牆》是最簡單而強烈的作品,因為北美館的挑高夠,也特地把象徵柏林圍牆的玻璃加高,在一群狼底下感受那個好似臨空而起的飛騰,真的是很震撼人心的事。
《收租院》講的是四川的人物模型(指的是大陸貫用的人物塑造手法,例:雷鋒),在文化大革命時藝術品也成為了鬥爭的工具,也許除了技法本身讓泥偶活靈活現,這個作品還講著更多更多的事。在《迴光-來自盤城的禮物》時聽了很長的故事,也許交情本身也是藝術品的一部分,當注入了這些肉眼觀察不到的東西之後,作品本身也像注入另一種生命力一樣;從二樓看下來時,沉船就好像靜靜地躺在海平面之下,在那個瞬間一樓似乎注滿海水,所有一樓的觀眾都成為在海中漫步的打撈客,而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員。也許下次要跟海平面上的人招手。
《不合時宜:舞台二》除了展現蔡國強的舞台背景外,也包含了國畫中「卷軸視野」的概念,也就是不考慮透視(一般靠眼睛越近會畫越大,越遠會畫越小的技法)的比例,全部都做成同一個大小,然後彼此獨立也可以跟彼此融為一體。不過看著這些老虎,總想起自己家裡的咩咩,有種更心痛的感覺。不合時宜講的是文化與年代的衝擊,過去打虎是英雄,現在獵虎是人渣,也許還表達了對老爸的叛逆(展場同時放著蔡老爹的畫)。
與海報或是宣傳上有關的,是《文化大混浴:為二十世紀作的計劃》,而在北美館展出,還真的歡迎民眾報名去泡湯,雖然我走到那區的時候泡湯時間已過,不過也許這個部分還是泡湯的本人才最有所感受吧;跟陌生人或是陌生人種在一個不算大的浴缸裡泡著,然後身邊是舞台式的庭園山水,還有一群像是看動物奇觀的觀眾,一定是個很有趣的體驗。我想這也是蔡國強這次裝置藝術裡所強調的元素:他提供舞台,他設定背景,而觀眾也是他作品中的一部分,透過各方的參與,讓藝術品更加多元而接近完成的狀態。
火藥草圖都是平面作品,像是為藝術品寫的企劃書一樣,很多東西都很有趣,因為他被父親要求過練書法,所以他寫的字大多都是繁(正)體字,不過有些還是很潦草我什麼都看不懂。很喜歡在月亮上開洞的計劃,就是要把月球用炸藥挖一個凹進去的金字塔那個。大腳印也是很有趣的其中之一,後來在08年北京奧運實現了。
爆破計畫是一系列的影片作品,看著他們鋪火藥,然後引爆的瞬間真的很有意思。
看著這個展覽的時候總想起《阿基里斯與龜》,北野武感覺就是一直在透過創新與行為來找到自己的語言,而蔡國強使用的語言就是裝置跟火藥。他的作品裡看得到中國水墨的身影,似乎也與黑色火藥或是爆炸後的焦黑感吻合,不過所有看起來簡單的背後都是不簡單,藝術家強烈的個性也不會想要去使用別人用過的題材,不斷地挑戰自己,然後未來也希望自己可以找到獨一無二的語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