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8

永遠不說「如果那時候...」開頭的話


 一開始想寫些什麼是想幫助自己思考,不過某天在洗澡的時候就好像阿基米德大喊「Eureka」一樣(只差沒脫光光跑到大街上)把整件事情想通了,不過還是留下一些什麼東西,如果以後迷惘的時候可以回頭看看。

 我從小算是一個乖學生型的人,大致上都走在規矩裡,不過這次認真思考後,才發現出了社會自己反而變野了,也不完全是說心臟變很大顆,不過就是覺得很多事都能去做,照顧自己不擔心會餓死。然後我又是個工作狂型的人,對於自己熱衷的事情可以充滿熱情地去完成,朋友或是感情什麼的,等我忙完再說,不過閒下來之後才發現自己可能只能再投入工作中才比較自在。

2013-01-22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


 這是作者半自傳式的小說。作者說,「首先,我是一個作家,碰巧愛的是女人;而不是我是個女同性戀,碰巧會寫東西。」

 故事裡的女孩從小被基督教家庭領養,養母是火熱的信徒,而他們也一直以為女孩長大後會當上傳教士;他們的信仰很虔誠,甚至在女孩不得不到學校念書時,還一度發生不適,也就是被別人視為宗教狂熱份子。這樣的女孩,後來長大了,她才發現自己愛的是跟自己一樣身體的女孩,但是教會卻認定她為不潔,是被惡魔所引誘的犧牲者。為了她自己的信念與決定,她最後離開了教會……

2013-01-20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性愛教師 Sunny Side of Sex》


 嚴謹一點地說,這部影片不是討論性教育的進行,而是討論與性有關的社會文化與觀念,預告片介紹的方向好像太淺薄了一些,不確定是不是這樣的關係,好像大部分人都對這影片沒興趣,認為自己不管是從健康教育14章,或是謎片啦、言情小說,還是身體力行做中學到的,一定比非洲「落後、原始」的知識強。其實導演也想凸顯這個部分。

 先大概提一下,因為在二戰後,非洲被列強括分,所以地圖上的國界很整齊,而同族人可能就不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國家裡會有好幾族的人,影片的內容也就不代表國家的全貌。

 影片中拍攝的烏干達,有著很特別的習俗,由「桑加」(ssanga,姑姑,爸爸的姊妹)與「可加」(kojja,舅舅,媽媽的兄弟)來進行性教育,女生請教桑加,男生請教可加,了解自己的身體、未來如何與另一伴享受魚水之歡,以及對家庭的責任義務等。因為環境的變遷不住在一起,也可能爸媽剛好沒有兄弟姊妹,所以也有職業的桑加跟可加在教育少男少女。

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死亡處方箋》


 這部影片在討論安樂死的合法化,暫時放下西方基督教的觀點,回到「人」本身的原點:人,是否有結束自己生命的自由?

 一開始他們訪問了一對夫妻,他們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的神經萎縮症,隨著年齡增加病情愈加嚴重,在快要無法表達之前,他希望能被安樂死,對他來說無法以自己的意識來行動是極大的痛苦。他曾寫信給總統,希望安樂死在法國可以被合法化,回信拒絕了,於公、於私(宗教觀點)都是反對的。

 最後他們的孩子自殺了,用相當痛苦的方式,母親說,他是被自己的嘔吐物淹死的。雖然他們知道在瑞士可以尋求合法的安樂死協助,不過他們的孩子認為這是一種抗爭,用了痛苦的死法明志。

2013-01-17

奈米般的正義感作祟與大爆發


 一次跟朋友出門約會,本來以為會擦出什麼浪漫火花之類的,沒想到才走到半路我們就爭論起了關於「發傳單」與「拿傳單」這件事的合理性,還延伸到了垃圾與環保這些部分。我的天,這真是一個好的開始。為了有比較完整的思考路程,我決定用文字作業並記錄,為此還特地花了1個月的腦細胞一知半解地看完了邁可‧桑德爾大大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雖然說「發傳單」一事可能還沒有嚴重到用「正義」的標準來做評估,不過很多其實很奇怪的事我們太習以為常而不存有懷疑或是思辨的態度,似乎某種程度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邁可大大的思考過程把一件事分成三個角度來看:「福祉」、「自由」、「美德」,若是缺了其中一個面向,正義這件事就可能變得弔詭,而這思考這件事最後也與每個人的背景、立場有關係,所以最後甚至不一定會有一個最正義的結論,但是理性思辨的過程是公民教育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