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主宰了人的一生,做過什麼,留下什麼, 如果當記憶只為自己所擁有,很可能就變成了一個架空人物。 過期的記憶就像過期的罐頭,賞味期限已經不在只變成了麻煩的東西, 不管是要留下或是丟掉都是麻煩的東西。 我的耳洞給了我魔法,讓我把這些記憶做成罐頭, 有開心的罐頭,有傷心的罐頭,但是這些還是我, 一個都不想丟掉,一個也不能少。 簡單說,這是電子筆記本。
2010-03-19
「理查‧羅傑斯+建築師」特展 + 旅人‧記憶典藏展 + 古又文服裝雕塑展@台北美術館
最近莫名地對「建築」這件事感興趣,似乎把那當成是一種邏輯方式或是語言一般地吸收著。不過再怎麼樣,終究還是外行,於是只有湊湊熱鬧的份。
這次是「理查‧羅傑斯+建築師」的特展。首先我必須要說,單元展板的翻譯很差,像是用邏輯跟字典硬翻出來的一樣,也許原文是寫得比較抽象而詩意,不過這樣一來,是怎麼樣也不可能了解原意了,偏偏我又下意識地會看不懂英文而自動跳過,所以整個展只好讓我來郢書燕說了。
這次的展,其實沒有以前大學時看的「科比意」來得直接,那次的展全方面地解構了大師思考跟創作的階段,建模也是簡單而充滿視覺的衝擊性。不過這次的展,從他們團隊之前的作品開始切入,似乎是多了一些機能性而少了美感,有點像是把建築的內骨骼變成外骨骼一樣,把人類變成一隻透明的昆蟲,作品的辨識度很高,但是應該就是所謂的喜好因人而異。
其中他們做過的建築物,包括了高雄捷運的中央公園站,以高雄來說,那樣的方式還真的挺新鮮的,有種在很大的屋簷下開始與外界接觸的感覺,慢慢地感受一些陽光、空氣、水,然後看著兩旁的綠色植栽跟花朵風車,搭著感覺是在室內空間的手扶梯上升到公園裡。除了伊東豐雄外,這是第二個有種書跟建築師跟實景建築物結合起來的感覺。
不過整體來說,還是那種外骨骼,加上大片的透明玻璃,以及波浪型的屋頂造型。而公眾區的作品,總是讓我想到飛船,不管是懸吊感覺的,或是平躺在地上感覺就要飛向宇宙的,在那樣的空間裡應該是自由放鬆的吧,我想。
展覽分成了幾個主題,將作品特性分門別類,我喜歡公眾的飛船、透明的大片玻璃、輕量那條長一公里的彈性纖維,以及綠色中的兩個法院,特別是那六個雞蛋。
他們的作品考慮到的面向跟我之前所接觸的似乎不太一樣,於是他們的建築有他們的語言,就好像用英文用中文跟用日文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一樣,但都可以說出美麗(或實用)的話語。他們的作品中沒有特別強調像是牆壁或是包在外面那層的材料,讓我想起了坂茂的無牆屋;而某種程度又強調了內容的空間感,在小小的地方做出沒有壓迫感的氛圍,像是法國波爾多的雞蛋(正確說應該是角錐型)法院一樣,好像判決是從天上下來的聲音一樣。
在系統那區,耳尖地聽到旁人說「這個在台灣蓋不起來,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法令的關係?」「沒錯。」那是在韓國的系統公寓,好像用Photoshop用「突出分割」感覺做出的不規則方塊積木一樣,大概地震一來就沒了吧。很可惜,在台灣不能蓋那樣有趣的東西。
我只是外行,只能寫到這裡,我相信應該還可以再看到更多的東西。原本想說大概沒什麼好寫的,居然還可以寫這麼多,我想也許專業的去看一定會有更多感想吧。
順便看了同館內二樓的展覽,一個是「旅人‧記憶」的典藏展,另一個是古又文的服裝雕塑展。沒看錯,寫的是雕塑。
「旅人」的部分,有點實驗,有點掙扎,感覺是一種過客,是一種過程,並不是完全成熟的概念,除了那個不停在小房間裡好像多了很多鏡子也已經開始產生時間空間錯亂一般的寫生,其他的部分並沒有特別感興趣。
古又文的作品,躲在不知道是桃花還是杏花的走道之後,件數不多,但是風格強調到足以烙印在視網膜的最底層。選用的字是「雕塑」,雖然用的主要是羊毛條或像不織布一樣的東西,不過做出了十分「立體」的服裝表現。印象中他的強項就是在織物上。
最近總是看到色彩鮮艷纖維從不同方向用幾合方式交織的原住民布料,這樣回歸原本的白色,貼身而富有層次的紋理,的確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不過同時想起了兔子說的「Co服是評價最低的」事情,指的是Cosplay那種風格的衣服,在實踐服設裡無法被接受,但是古又文這次展出的造型,特別是肩膀以上的,似乎有點讓我想起了某些奇幻風格的畫面。
不過這部分我又是外行,這次美術館還真是讓我當夠了外行,於是我很生氣地離開(誤)。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