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機
究竟葬禮能給往生者帶來什麼,或是讓他帶走什麼呢?從佛道教的角度像是為他說好話或是「打通關係」,死後能夠順利通往西方極樂世界;從基督教的觀點則是若生前不悔改認罪,死了就沒辦法了。但是應該沒幾個人經歷過葬禮的過程後死而復生,教導人應該要怎麼「改良」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我把葬禮、告別式看成是為未亡人、為生者所舉辦的儀式。
在告別式中,可能大多數的時間是在為死者祈福、頌經,另外則是追悼死者生前的做為,一項可能不再存在的事物,只能在心裡刻下他們曾經存在過的軌跡,當被人記得的時候,彷彿他們的生命跟思念就繼續延續一樣。
另外,在告別式中,我們會因為死者的關係再次遇到過去認識的人(像是親戚、同學),或是同樣認識死者的人,因為死者的關係,會更珍惜尚存在的生命,該怎麼樣去善待身邊的人,一直不斷地提醒我們,給了我們努力活下去的勇氣跟希望。
如果說,你曾經在參加某人的告別式時,想過「如果某人在不知道該有多好」,那麼,你會希望別人怎麼回憶你,怎麼舉辦你的告別式呢?如果說,你甚至能參與其中呢?!
二、思考
1. 人對自己的認識是透過比較與他人的回饋而來,自己認識的自己,跟別人眼中所見的多少會有一些的差別,而目標是透過不停的了解回饋與修正,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狀態。
2. 死是生命的結束,也許他人可以延續意志,但是完成的已經不是本人了。身為本人的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該怎麼樣去使用呢?我們是否回應了我們所愛之人的期待呢?為什麼總有些話要等到死後才哭著說早知道呢?如果有機會,我們也許可以在有限(或不知道哪天結束)的生命裡多一些活下去的熱情與勇氣。
三、內容
1. 一個計劃的執行時間約二~三週,媒介選擇為Facebook,以排除地緣上的限制,也讓整個企劃的參與過程是可以被記錄的。
2. 進行的方式
a. 使用Facebook開闢社團
可選擇公開(公祭)或是封閉(家祭)
b. 邀請好友來「追憶」自己7~10天
以短篇文章或照片的方式發表,回憶與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動的事。
不限一次,如果對該內容有共鳴可直接留言加入討論。
盡量不要讓自己加入討論,因為在「標準程序」裡自己是沒辦法發言的。
c. 完成步驟b.後,邀請好友說說想跟自己一起做,卻遲遲沒有完成的事7~10天
方式同上。此部分需要時間蘊釀,也可能需要由第三方(司儀)引導。
d. 自己需要寫下日記
在此14~20天中,每天看完該日留言後,寫下當日的思緒,於整個計劃結束後公佈在自己的Facebook上。
可以選擇一日po一篇,相信這些關心並參與計劃的人,會感受到一些什麼。
四、成果
就像公司需要定年度目標一樣,人生更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但是我們往往會一頭栽進什麼裡面然後忘了自己在哪裡,究竟在做什麼,胡里胡塗地忙碌生活著。如果我們就這樣死掉了,那我們會留下什麼?
如果有一個機會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的步伐,也許遠近不一但是生命中卻多了很多明確的目標,那就當成被騙吧,何不試一試?搞不好就可以從別人的眼中發現我們生命裡的盲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