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次去北美館的雙年展,完全沒有作功課的情況下就胡里胡塗地去了,所以究竟「雙年展會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前往,某種程度上就像打開封裝的禮物時會有的驚喜一樣。
避開了前往費城的人潮,雙年展不但不需購票,還可以免費租借語音導覽。雖然完全不知道動線該是如何走,作品名稱跟導覽的編號永遠對不上,但是某種程度上還是窺探了雙年展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展覽。
展區分成三大區,喔,應該說四大區,第一區是在一進門的啤酒工廠那裡;究竟「自由軟體」跟「自由啤酒」是不是可以共享的資源,可能要自己喝了之後才知道(乾杯!)。第二區是模擬Google辦公室的互動空間;今年的展覽強調觀念藝術,所以很多部分的作品其實是在觀眾身上,或是存在於觀眾的想法裡,而少了很多那種看起來美美的藝術品,取而代之的是比看不懂更看不懂的「藝術品」。
在這區同時有以月亮為概念的放映室,我很喜歡這個構想,只是不巧這天放映的是一部虛構法庭的虛構案件,被告也是原告,提出了「藝術家與中產階級」掛勾的罪名,請求法庭宣判他們是有罪還是無罪。一開始是很有趣的起頭,從定罪,到一一化解這些罪名是否成立或在這世間是必須成立,但是每個人的論述都非常地精簡深奧,我的腦袋馬上出現藍幕然後被迫重開機,最後我逃出了那個地方。
第三區很諷刺地切成兩個世界,一邊是寸土寸金的大陸優秀藝術家作品(可能也有部分台灣人),包括蔡國強、張洹,獨創「新英文書法」的徐冰(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U-c/679023.htm),作品類型比較偏向既定概念中的「藝術品」。但是另一邊是石晉華「老師」大量留白的展覽空間,他的作品可能是一些玄武岩,或是被切開的一元硬幣,反應了現實社會當中的一些問題,甚至是揶揄似地戲弄著藝術品蒐藏者與市場。也許他的作品喜惡差異很大,但是他甚至還想出售自己一部分的展覽空間,望向另一邊被擠壓的作品,似乎又是反應了藝術界的不平等待遇。還是說,與中產階級掛勾實在是必要之惡呢?
第四區大部分都是外國藝術家的觀念藝術,有些東西甚至連美感都沒有,我覺得比較像是具體化自己想法的產物,可能只是一個構想或是記錄一段時間所發生的特定事情的影片。究竟這些該稱為藝術家或是哲學家呢?或者他們比較偏向不長篇論述的思想家呢?究竟藝術家該如何定義呢?究竟藝術該如何定義呢?已經失去「美」的姿態,是不是只能視為一種瘋狂的途徑呢?
與其看到答案,也許在這個展覽中會發現更多問題,然後進入觀念藝術這個巨大展覽品中的一部分。老實說,我還是比較喜歡看「美」的東西,或是單純懷抱老舊時代的美好。
北美館的「台北雙年展」將一直展出到11月14日,喜歡動腦的朋友可以去讓自己的人體CPU過熱一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